新一军历史上的3位军长,全国解放后,他们结局如何
新一军,全称是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其下辖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都是国民党军队中有名的王牌部队,曾参加了两次缅甸作战。
第一次缅甸作战中,新三十八师虽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成功营救英军七千余人。但由于英国的作战准备不够,和远征军入缅过迟,中国远征军遭到惨重失败,被迫分成两部分,或经中缅边境的野人山撤回国内,或向西退入印度,十万大军逃出者不足四万人。
1943年春,退驻印度的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及在印度成立的新三十师合并编为陆军新编第一军,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任副军长兼新三十八师师长,属中国驻印军序列,从此新一军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驻印军补充吸收了一批文化水准较高的青年学生,接受了全套美式装备和美式训练,其整体素质远高于其他国民党军。
展开剩余77%1943年3月起,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分别从印度和中国云南向缅甸日军发起大反击,新一军表现十分出色,多次在战场上打败日军精锐部队,成为了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抗战王牌军。
新1军自成立后,先后有过三位军长:郑洞国、孙立人和潘裕昆,他们后来分别在大陆、台湾和香港,命运也各不一样。
郑洞国
郑洞国毕业于黄埔一期,秉性正直,为人忠厚。1925年2月参加东征,次年因战功卓越升任为团长。
1933年初,日军进攻长城各口,郑洞国率部参加战斗,在南天门一带,与日军殊死鏖战。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率领新2师先后参加保定会战和徐州会战,1938年升任98军军长。
郑洞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却从未挂彩,因此也被称为“福将”。
1948年,被困在长春的郑洞国放下武器投诚,主席特意指示要“给予礼遇”。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做了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88岁的郑洞国在北京善终。
孙立人
孙立人出身世家,1914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公费留学资格,他漂洋过海,到美国普渡大学,主修土木工程,后投笔从戎,考入“南方西点”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并努力学习军事。
1930年,孙立人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
1932年,他调入税警总团第二支队,任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淞沪会战爆发时,他率领税警总团开赴前线,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7次打退了利用橡皮艇强渡苏州河的精锐日军,一战成名。
1942年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并以113团不满千人的兵力,击退7000名日军,解救7000名英军,并取得了轰动全球的仁安羌大捷。
孙立人回国后,他在东北地区,曾经和林总的东北民主联军交过手;在解放金门的战斗中,他手下的军队,也曾让攻岛的解放军,没有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
孙立人从1955年被解除职务,一直到1988年解除软禁,孙立人失去了33年的自由,1990年病逝于台中,享年89岁。
潘裕昆
1907年潘裕昆出生于湖南,他与后来成为自己对手的林总都是黄埔四期同学,此人英勇善战,多次负伤,屡建奇功。
1947年,他接替孙立人出任新1军军长。
39岁当上的军长,也算是风光无限,得知自己被提拔那天,潘裕昆特别高兴,还特地派人找到登载这一消息的报纸来看,岂料巅峰之后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低谷。
孙立人盛名在外,接替他出任新1军军长的潘裕昆自然希望自己能继续新1军的威名,可是命运不济,偏偏是新1军在潘裕昆手上全军覆没,所以这也成了潘裕昆余生中一个永远无法释然的心结,从此再也不穿军装,连枪都不摸一下。
新1军不复存在后,潘裕昆回到长沙老家,买了一所四合院,深居简出,后来把香港作为自己的落脚点,1982年10月,76岁的潘裕昆在香港去世。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